人才大致可分為4種類型:學術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術性人才與技能性人才。由于各種人才所涉及的領域與層次不同,各種人才所需的數量、比例以及對社會的貢獻是不一樣的。目前,對于我國這樣的制造大國,需要的是什么樣的人才呢?答案是:“發展性”技能人才。
從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角度來看,由于我國經濟保持近30幾年持續高速發展,它帶來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比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更加劇烈和徹底。與此相應的是,其職業結構變化的速度也更加迅速和巨大。因此,如何適應這種變化就成為未來發展性技能人才至關重要的能力。可以說,勞動者的職業生涯總是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總是會有崗位之間、職業之間甚至行業之間變化,即使崗位不變,崗位本身也會面臨著技術更新或工作職能的變化,因此從靜態的角度來說需要員工勝任現有崗位的要求,但從動態的角度來說就必須要能適應工作可能或必將發生的一切變化。
職業能力構建與職業活動相對應
要獲得一個職業資格的技能培養,其主要任務在于職業的應知應會兩大部分,從常規的專業教育和職業培養的角度來分析,發展性技能人才的培養主要體現在知識結構及學習方式、能力結構及養成方式兩個方面。
當今人類的知識結構已有很科學的分類,這種分類的形成不僅歷史悠久而且門類精細。教育的學科分類及課程設置就是按照學科體系循序漸進發展的原理進行的,課程結構主要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3個階段。這不僅是專業教育也是職業培養都必須遵循的一個原則。這種學科式教育的一個特點就是知識主要來自書本,學習的主要方式是從概念出發,因而會忽略了或忘記了人類學習的原始方式并不是從概念出發,而是從實踐活動出發,人的許多知識并不是在學校學到的而是在社會實踐中感悟到的。但未來的成功不僅要看掌握多少知識,更要看掌握知識的應用方式。
目前我國對職業能力的認識遠不如對專業知識及學科門類的認識,而且對職業能力結構的分析也很難達成共識。職業能力結構的構建一定要與實際職業活動相對應,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曾在一個部級課題《國家技能振興戰略》中提出職業能力結構分為職業特定能力、行業通用能力和就業核心能力三個層次的觀點,到目前為止這還是最貼近職業活動現狀及需求的一種課程開發思路和導向,不僅如此,這個職業能力分層結構與我國現行職業分類的結構是基本對應的,所謂職業特定能力與之相對應的是職業細類,正如在“職業大典”中定義的那樣,而行業通用能力是跨職業的,其跨度愈大與之相對應的職業類別就愈大,至于就業核心能力就完全是跨行業的,與之相對應的是所有社會職業,所以也稱為職業核心能力。
迄今為止我國對社會勞動者職業能力進行認證的方式就是按職業技能進行鑒定,參加職業培養通過技能鑒定就可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這是當前發展性技能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式和任務,但這種僅僅局限于職業崗位特定技能的培養和鑒定,是難以適應未來需要的發展性技能人才培養的。
未來的發展性技能人才的培養首先要提升職業技能等級,高級工以上的職業技能往往是橫跨生產、技術和管理崗位的,或者是兼容機械、電子和IT等多種復合技術的;其次要拓寬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結構,在專業教育和技能訓練階段要有意識有計劃地增設非技術和跨職業的核心能力(或關鍵能力)課程,在技能訓練中全方位地確立職業能力結構體系的主導地位;最后要改變傳統技能訓練方式,活動是技能的載體,技能培養的“應知應會”都應以職業活動為先導,都應從實踐活動出發,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訓練,提高勞動者持續發展的能力。
校企結合是必由之路
當今我國職業教育培養改革的主要目標幾乎都是在試圖構建一個能適應職業變化的發展性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總結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界研究探索的經驗以及在職業能力建設方面的體驗,筆者認為未來發展性技能人才培養的路徑應遵循以下4條準則,即能力本位、職業活動、學生中心、校企合作。
能力本位的職業教育目標已成為大家的共識,但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目標認同問題,它涉及到3方面的基礎建設。首先要確立職業能力結構在職業教育和培養中的主導地位;其次是在職業能力的建構中要兼顧非專業或泛技術性的能力建設;最后是技能培養特別是職業資格認證的培養要確立先實踐后理論的原則。
任何一種課程都是一個時代對人才追求的最集中,最具體的反映,發展性技能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課程,而課程開發的關鍵則在于如何貫徹職業活動導向的原則。課程開發要基于職業活動,就是要通過對活動的分析來確立活動所需要的能力到底是什么,以便最終確立課程的內容及教學方式。在課程開發中不能再把職業活動當作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應是在工作現場上的一個個具體的工作任務或項目。這是課程開發的前提,也是課程開發的難題。
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中心,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與協調人。遵循“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的行動序列。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互動,讓學生通過獨立地獲取信息、獨立地制定計劃、獨立地實施計劃、獨立地評估計劃,在自己“動手”的實踐中,掌握職業技能、獲得專業知識,從而構建屬于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體系。
要實現發展性技能人才培養規范化和規模化,校企結合是必由之路。當前職業院校開展校企合作的經驗證明,院校和企業在發展性技能人才的培養上既有各自的需求和問題,也有各自的優勢和局限,建立一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社會機制來調動校企雙方的積極性,建立一個社會各方參與的公共服務平臺來鏈接校企雙方的資源,協調校企雙方的行動已迫在眉睫。
(作者工作單位系上海市西南工程學校)
陳國強
來源:中國建設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