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化教學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其實施的流程分為5個階段:教師提出任務,學生討論;學生制定計劃,教師審查并給予指導;學生按照計劃分組及明確分工合作完成項目;學生自我評估,教師評價項目;記錄歸檔,應用實踐。
項目化教學在我國不是新生事物,有許多學校在進行這方面的嘗試,尤其是近幾年,更有許多職業院校的專業教材或輔導資料陸續進行了“項目化”改造,為項目化教學在我國全面推廣奠定了基礎。
然而,從實際應用的角度看,許多職業院校的項目化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輕則影響項目化教學改革的普及,重則存在走彎路入誤區的風險。筆者結合歷次教學比賽的評審經歷以及平時深入課堂聽課的感受,嘗試梳理目前職業院校項目化教學存在的誤區。
只重實踐,避談專業理論
眾所周知,項目化教學最顯著的特點,是由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由以課本為中心轉變為以“項目”為中心,由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工作場景為中心,能夠讓學生快樂地動起手來,避免整堂課聽著教師照本宣科地講理論,這也是項目化教學普遍受到學生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雖然項目化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改革,課堂上學生是主體,但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容忽視。教師在課堂上的職責不僅是協助學生完成項目任務,更需要通過項目指導和總結來向學生傳授專業理論。由于有了一定的實踐體驗和經驗,學生再來學習專業理論就會比較容易,而有了理論層面的提升,學生才會對項目實踐“知其所以然”,這是項目化教學的魅力所在。如果教師只重實踐操作,忽視理論知識傳授,則嚴重背離項目化學習的初衷。
只重個案,忽略學科體系
項目化教學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所以,許多教師片面地認為,項目化教學就是指導學生完成一個又一個具體的教學案例。當前,很多專業教材為了迎合這種教學需求,往往特別重視“項目”的趣味性,而普遍忽視學科知識的體系性,即所有的項目疊加,不足以覆蓋或支撐本學科的知識體系,造成學科知識過度“碎片化”。需要注意的是,“項目化教學”的理論認為,知識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通過自主建構而獲得,這種路徑可以是傳統低效的“灌輸”,也可以是舒適高效的項目化獲得。但教育更是滿足長進需要的有意識、有系統、有組織的持續交流活動,因而在改良知識獲取方式的同時,不能忽略學科知識的體系化。有些項目化教材雖然編得不錯,但有些教師因為思想上不重視,或是課時不夠用,對教材上的項目進行隨意“跳選”刪減,在客觀上導致學生無法體系化地獲取專業知識。
只重本例,弱化項目拓展
有過項目化教材編寫經驗的教師肯定了解遴選項目的基本原則。其中,能夠涵蓋盡可能多的、特別關鍵的知識點,是入選的重要條件。舉一個最常見的例子,許多年來,在職業院校和高等院校,工科類學生的鉗工實習所普遍采用的經典實習項目都是手工制作一把四方鐵錘。這個項目之所以經久不衰、經年不改,主要是其制作過程中需要綜合運用到《金屬工藝學》中劃線、測量、鋸、鏨、銼、磨、銑、鉆、攻絲、倒角等工藝,以及多種測量工具的使用。然而,眾所周知,無論是從無到有的新創項目,還是以往有人曾經探索過的實踐案例,每一個具體的項目都不可能包含本學科的所有知識點,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實踐一個具體項目時,一定要做到自己心中有數,適當對項目進行必要的拓展,以使學科知識能夠融會貫通。
只重模仿,滿足簡單驗證
由于項目化教學更強調學生的協作性、創造性,注重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綜合素質,因此項目化教學更是創新教學和教學創新合二為一的載體。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有較大比例的教師只滿足于讓學生根據教師或教材上提供的統一“步驟”進行“驗證式”制作。如此操作雖能快速“完成”教學任務,也能立即看到顯性的成果,對于激發學生的繼續學習熱情大有裨益,但實際上絕大多數學生在完成任務后卻“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會機械模仿,卻不會獨立思考。這樣的學生即使“考”得了高分,甚至因為“熟能生巧”而練成了技能“高手”,可是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卻難有創新。所以,教師應充分領會項目化教學的要義是鼓勵學生參與實踐,而不在于要求其順利模仿成功。從這個意義上講,雖然我們都希望學生能夠操作成功,但不成功的項目實踐也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學習過程,同樣具有探究價值。
需要注意的是,與多媒體課件、趣味游戲等在教學中的運用相類似,項目化教學只是知識與技能傳輸的一種輔助手段,而不是教學過程的全部。從教學環節的完整性與規范化來看,在學生開始動手操作之前,教師仍需要進行必要的導學、導練,使學生明確知曉學習目的和訓練目標,在練習結束前亦需要進行全面總結提升,從而使學生能夠有較大的收獲。
(作者系浙江永嘉學院副院長、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