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林崇德
為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最近,教育部研制并印發了高校、中小學、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及配套處理辦法,這是國家加強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師德水平,在全社會塑造教師更加美好形象的重要舉措,必須落實執行好。
加強師德建設并不是說教師的師德問題太多,而是要進一步確立師德在教師隊伍建設中的核心地位。師德是一個常講不衰的話題。我們中華民族早在戰國時代就已經明確提出“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輔翼之而歸諸道者也”,意思是說,所謂師,是用具體事例教導并用它說明各種德行的人,所謂保,是以自己謹慎的言行來輔佐世子使之歸于正道的人,這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較早提出的教師應遵循的職業道德原則。從孔子到孫中山都提倡師者修德,追求“師范端嚴,學明德尊”的境界。新中國建立后,黨和國家領導人始終重視教師的師德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提出的教師義務的首條就是“遵守憲法、法律和職業道德,為人師表”,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地提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倡導全社會尊師重教”。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師德建設,針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根本標準和第一標準”等系列重要論斷,為新時代師德建設指明了方向。加強師德建設,我認為有兩個方面至關重要,一個是底線職業道德,相當于法律和國家相關部門所規定的教師職業道德行為規范,因為教師作為一種職業,像其它千萬種職業一樣,也有必須要遵守的職業道德行為規范;另外一個是崇高師德,教師作為一種特殊的職業,從事的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偉大事業,因此教師隊伍一定要倡導具有崇高師德,而且所有教師都要以具有崇高師德作為奮斗目標。以往我們加強師德建設,強調崇高師德比較多,也發揮了特別好的效果,但是對于底線職業道德,專門強調的不多,這次教育部研制并印發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我想就是旨在加強這方面的師德建設。
明確提出教師職業行為規范,有利于維護和提升我國教師隊伍的整體形象。我國有1600多萬大學、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這支教師隊伍為落實好黨的教育方針,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與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絕大多數教師都能嚴格遵循國家法律和教育相關部門規定,恪盡職守,兢兢業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但是在極少數情況下的確存在個別教師不能很好履行應盡的職責,做出了傷害學生、有違師德的事情,經過社會傳播,傷害了整個教師隊伍在社會中的美好形象。這次教育部研制并印發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和配套處理辦法,明確了教師職業行為的“負面清單”,有利于所有教師有意識的規范自己行為,有利于各級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對出現的個別具有不良職業行為的教師處理時更有依據,處理尺度更加一致統一,也有利于讓平時極個別具有不良職業行為或表現出不良職業行為苗頭的教師受到震懾,抓緊自我改正。當具有不良職業行為教師數量下降、甚至絕跡時,“一竹竿打沉一船人”現象就會越來越少,我們整個教師隊伍的良好形象就會得到更好的維護與塑造。
明確約定教師職業道德行為不只是我國僅有的做法,更是世界其他多數國家的共識與規定。早在1896年,美國喬治亞州教師協會就頒布了教師專業倫理規范,1996 年,美國制訂了《優秀教師行為守則》,共計26 條,要求非常具體,而且還明確了教師行為準則的禁令,例如不得使用威脅性語言、不得當眾發火、不要與學生過分親熱或過分隨便等。2012年9月,英國政府頒布新修訂的《教師標準》,對教師在其職業生涯中所要具備的個人和專業操守進行了明確規定,要求教師必須尊重并恪守自己所在學校的校風、校紀、校規,教師必須明確他們所應承擔的法定職責和義務,并以此作為個人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依據。另外一個歐洲國家法國,曾在2010年提出中小學教師應具備的十大能力,對中小學教師的職業行為進行嚴格規范,且特別強調了教師師德方面的法律建設和紀律懲戒,明確提出了針對不同違規行為的處罰措施。
對教師職業行為特別是底線職業道德進行要求的同時,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全社會要以更大力度對涌現出的具有崇高師德的教師進行表彰和宣傳。底線職業道德與崇高師德之間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而是一種相互支持的共生關系。這次教育部明確規定了所有教師不能違反的底線職業行為,對于補足教師隊伍師德短板,提高整個教師隊伍的師德水平會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同樣,通過在全社會營造尊重教師、弘揚崇高師德的良好氛圍,會讓更多教師樹立為教育事業奮斗終身的職業理想,自覺以更崇高的師德標準嚴格要求,立志成為“四有好老師”,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執行者和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當越來越多教師以崇高師德標準要求自己時,觸碰和違反教師底線職業道德的現象自然會下降甚至消失,我們整個教師隊伍師德就會提升到更高水平,就可以以更好狀態去完成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歷史使命,以更大擔當去肩負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時代重任。
|